主条目:五三宪法和第二次瓜分波兰
1793年發生的第二次瓜分波蘭,是由普魯士王國與俄羅斯帝國協力完成,奧地利則因為忙於對法國大革命的處理,沒有參予瓜分。
事件的起因,在於開明改革的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,與受到啟蒙運動和美國獨立等事件啟發的愛國理性派人士(包含進步的貴族與市民)攜手聯合,於1780年代末發起抵制外力的愛國主義運動。他們利用俄國忙於俄土戰爭與俄瑞戰爭的大好良機,在1788到1792年召開的「四年瑟姆(波蘭議會)」中通過一連串的改革議案:包括抵制俄國干涉波蘭(勒令俄軍退出波蘭)、撤銷俄國操作的常務院、擴軍至10萬(原來波蘭只有24,000的陸軍),以及理性進步的五三憲法(改造波蘭為中央集權的君主立憲制)。一連串的行動觸怒了俄國女皇凱薩琳二世,以及波蘭內部反改革的守舊派地方貴族;而國王與改革人士,卻因為與普魯士簽訂反俄同盟(1790年5月)而自以為高枕無憂,於1791年正式頒布了五三憲法(受到1789年法國大革命啟發),打算結束波蘭過去的封建無政府狀態,並開啟一個全新的時代。
改革人士的美夢沒有持續太久,當1792年俄國結束與瑞典、土耳其的戰爭之後,立刻把軍隊往波蘭方向調集,並鼓動波蘭的守舊派大貴族起兵,反抗改革與五三憲法。於是守舊派貴族起兵打內戰,成立實質上「叛國」的塔戈維查聯盟(許多貴族已經把百年來引狼入室的外國干涉視為常態,所以根本沒有「叛國」與「賣國」的自覺),組織二萬聯軍朝華沙進軍,並要求俄國派兵支援以「恢復」波蘭珍貴的貴族民主制。於是叶卡捷琳娜二世派出97,000的精銳俄軍進攻波蘭,宣稱只要廢除所有改革議案(包括五三憲法),恢復俄國在波蘭的駐軍與常務院,就會保障波蘭的領土與財產安全。波蘭王軍與愛國者所組織的部隊雖然極力抵擋勢如破竹的俄軍(以及叛國的塔戈維查聯盟之猛攻),他們的英勇作戰一度締造輝煌戰績(波軍只有3.7萬,且大多是缺乏訓練的新兵,敵軍卻有12萬),但是在普魯士軍背盟撤退與四面楚歌的雙重打擊之下,波蘭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最終接受王室顧問的勸說,忍痛於7月24日正式投降,並帶頭加入叛國的塔戈維查聯盟,波蘭的抵抗因此灰飛煙滅。之後愛國者被迫害而逃往國外,塔戈維查聯盟組成了傀儡政府,取消一切改革與五三憲法。
1793年初,叶卡捷琳娜二世撕毀保障波蘭領土的承諾,與普魯士國王腓特烈·威廉二世一同發動了第二次瓜分波蘭。包含國王斯坦尼斯瓦夫二世在內的塔戈維查聯盟對此錯愕萬分,但在俄軍包圍召開下的瑟姆投票時,不敢逃又不敢言的議員們,最後由議會主席宣布用沉默表示同意瓜分議案。於是乎,第二次瓜分讓波蘭失去了大約308,000平方千米的土地,國土面積減少至223,000平方千米,並失去了超過300萬人口,波蘭人口僅剩下340萬人,僅為在第一次瓜分前人口(1,000萬)的三分之一。